服务“三农”案例

❀ 技术特色
蚯蚓是重要的大型土壤动物,被赞誉为“生态系统工程师”,不仅可以帮助培肥土壤,蚓粪也被认为是“有机肥之王”。李银生教授团队一直围绕蚯蚓的种质资源、活动特征、生产性能等进行长期研究,形成了蚯蚓养殖、农业废弃物处理和土壤修复的系列技术,为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及土壤改良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团队还对蚯蚓蚓体的营养与药用价值进行了探索,获得了有实用价值或开发前景的新产品。
主要技术内容:
1. 蚯蚓选种保种:不同用途和生态类型蚯蚓品种的选择以及保种,防止蚯蚓堆肥过程中蚓种的退化和堆肥效率的降低;药用地龙的品种选育。
2. 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红蚯蚓养殖技术:利用作物秸秆、畜禽粪便、食品加工废料、污泥、药渣、枯枝落叶等农业及其他有机废弃物进行蚯蚓堆肥,产出“有机肥之王”-蚯蚓粪肥,并进一步加工成高经济价值作物如中药材、茶叶等的专用有机肥。
3. 地力提升及土壤修复技术:利用蚓粪等生物有机肥、本地种蚯蚓恢复及功能微生物菌剂等进行土壤生态调节,促进土壤健康,加快土壤营养物质循环和作物利用效率。
4. 药用蚯蚓-地龙养殖技术:饲料调配及土壤环境改良进行地龙养殖提高蚯蚓产率,以及药用蚯蚓的品种鉴定与加工。
5. 蚯蚓药用食用价值深度开发:研发了蚯蚓液体肥、水产饲料等产品,并获得了蚯蚓抗菌肽等具有开发前景的生物活性分子。
❀ 应用成效
与相关企业合作,在上海市奉贤区和闵行区、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开展了蚯蚓养殖处理废弃物的示范。该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处理农业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牛粪、蔬菜废弃物),而且显著提高了肥料中有效磷、速效钾、硝态氮、氨氮等的含量约23%-211%。
在上海闵行区等多地进行了土壤地力提升及次生盐渍化土壤改良的示范。引进并培育了本地种蚯蚓,并结合微生物菌剂进行土壤生态调节,使土壤盐分下降20%以上,土壤微生物丰度提高20%以上,土壤生态显著改善,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团队农业园区废弃物就地循环利用及土壤改良:利用本地园区产生的蔬菜、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进行红蚯蚓养殖产出优质有机肥,回用于蔬菜大棚或农田;同时大棚或农田可养殖药用地龙,实现农业废弃物100%就地循环利用和高效率土壤改良,增产增收。
在上海、安徽等地进行了沪地龙养殖的技术研究,通过饲料调配和土壤环境改良,就地利用多种有机废弃物如中药材渣、园林废弃物和食品加工废料等经发酵调配出适口性好的地龙饲料,即可饲喂蚯蚓,又可改良土壤,还处理了废弃物,实现了多赢局面。
利用酶解蚓体等技术研发了液体肥;利用微生物与蚯蚓发酵相结合的技术研发了多种中药材种植的专用有机肥;研发了人粪便发酵和除臭的厕所专用微生物菌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