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牢记重要嘱托,推动绿色发展。7月15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红果筑梦·乡约三明”社会实践团在洋溪镇开展实践调研活动。三明市三元区科技局局长黄伟明、洋溪镇人大主席邓巍、副镇长胡小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成忠老师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座谈会。
实践团一行首先参观了洋溪镇上街村乡村振兴馆,深入探寻这片红色沃土的发展脉络。讲解员从革命历程、教育传承与发展实践三方面,生动讲述了洋溪镇的历史与变迁。三明地处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洋溪镇地理位置优越,历史上走过了光辉的红色篇章。抗战期间,福建省立福州初级中学(简称“省福初”)西迁至洋溪,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精忠报国、艰苦不辍、坚忍不拔、砥砺奋斗”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人。进入新时代,洋溪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重要嘱托,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书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洋溪答卷”。
在中央坂农业产业园,实践团深入了解草莓与大豆套种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实施情况。大豆的固氮作用被科学地运用于土地改良中。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为园区提供了多项技术支持,助力其高效发展。实践团还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成忠老师及三明学院资源与化工学院的师生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兰老师介绍了作物选育中抗病性的重要性,并指出科研推广应并重。上海交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蔡保松老师指出,农业科学具有门槛,农科学子应善于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走入田野,解决“从0到1”的技术空白,推动形成产业创新链,鼓励加强高校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激励青年学子在新时代中勇挑重担、主动作为。
在上街村,实践团近距离了解到我国农业生产中面临的耕地资源紧张、劳动力流失与土壤板结等共性现实挑战。实践团结合自身知识背景,围绕旅游路线设计、栽培模式优化、作物品种升级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为沪明合作注入了青春动能与交大智慧。
下午,实践团还赴洋溪镇饱饭坑村实践调研。该村位于半山腰,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举重63公斤级冠军邓薇的家乡。同学们感受奥运冠军文化的感召力,村中多依赖毛竹经济,体育精神已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后,成员们走进省级非遗项目“半山琴庐”,由非遗传承人、古琴制作者张思梅带领,亲身体验古琴制作流程,感受古琴文化的深厚底蕴,聆听张老师现场弹奏《空山定》,在琴声中体悟东方美学之韵。
实践团还前往岩兜村开展学习调研,该村位于海拔796米的高山地带,是洋溪镇海拔最高的行政村。成员们在市区最高骑行驿站驻足,欣赏高山日落景观,并与村干部深入交流,探讨农民增收路径。岩兜村目前产业集中于春季的毛竹与笋,实践团成员在思考中认识到,发展适合中老年农户的农业模式、提升农业附加值,是乡村振兴亟需破解的关键课题。
本次活动是贯彻落实上海交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党支部与三明市洋溪镇人民政府党建联建工作的重要举措。在三明市洋溪镇和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的支持下,本次实践由上海交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曹正伟牵头,多位专业教师参与指导,以沪明合作下城郊高优农业为背景,组成立37人乡村振兴调研团,14人参加实地调研,旨在围绕红色传承、产业升级与校地共建三大主题开展深度调研,以青年视角记录革命老区的时代蝶变,以高校智慧赋能乡村振兴的“三明样板”。
红旗引路,再启新程。通过本次实地调研,实践团成员切身体会到洋溪镇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坚实步伐,也意识到人才、技术、资源下沉仍是当前亟待突破的瓶颈。未来,他们将继续深耕调研,用行动回应时代召唤,为乡村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撰稿:王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