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防控面源污染,上海成功研发可控微湿地系统

发布时间:2025-03-10     阅读次数:230    

       在广东省佛山市某水产养殖基地,鱼塘里养殖的是“优鲈3号”加州鲈鱼,密度达到了每亩8000尾,鱼儿在水里尽情跃动,放眼望去,一侧塘坡上整齐排列着蓝色的绿植模块,基地负责人欣喜地说:“自从引进可控微湿地系统,鱼塘里的水质变好了,整个养殖阶段不排放尾水,药剂投放量也减少了,鱼的摄食量增加,产量提高,鱼的肉质也更加鲜美,还不占用养殖面积。”

       他口中的可控微湿地系统,即Controlled Micro Artificial-wetland System(以下简称CMAS),由上海交通大学农业生态研究团队与上海合井再造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在2024年12月举行的佛山市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上,CMAS的亮相引发广泛关注。

水生态处理“黑科技”

       利用少量边坡空间,按照不同面源污染特征配置相应的模块和功能植物,就形成了CMAS的基本配置。而“黑科技”就藏在阶梯阵列、高密度立体布局的微湿地系统里,以稳态小流量水体、多流态布水方式及原位循环水工艺,实现系统的处理效率可调控、输入输出可量化和产品结构模块化。

       “CMAS属于源头控制的水生态处理技术。在生产过程的源头净化水质,为水产养殖户解决了尾水处理和排放的后顾之忧。”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曹林奎教授长期在生态农业领域潜心研究。在他看来,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通常分为源头控制、过程拦截和末端治理三个阶段,过去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后面两个阶段的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对于源头控制技术的创新重视不够。其实,源头控制最有效且更经济,不仅可以改善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还能保障食品安全。也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他与合井公司合作研发了CMAS系统。

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八字精养法” 是水产养殖行业的经典管理原则,其中水质排列首位,是水产养殖的基础,直接影响养殖生物的生长和健康。“以人为本、治水为先、生态为基,是CMAS的原创底层逻辑。CMAS完全契合了‘八字精养法’原则”,合井再造负责人介绍说。

       2023年和2024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在广东中山和佛山开展了CMAS在黑鱼和加州鲈鱼养殖的应用示范,并进行了全程跟踪和技术评价。结果显示,CMAS促进了养殖水体生态系统的动态稳定,不仅改善了水质,降低了鱼病防治和动保成本,还提高了产量、品质和养殖效益。

广泛的应用前景

       “生态农业建设是从源头上防控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抓手,而CMAS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曹林奎表示。目前,开发团队正在与多方探讨更多合作模式,例如金融租赁等方式推广这一新技术。合井再造负责人表示,随着CMAS生态塘基推广面积的增加,团队将在各地打造CMAS现代化专业植物工厂,探索更多的功能植物品类,并全程为水产养殖户提供养护和运维服务,生态塘基模块上的植物也将在植物工厂内驯化繁育和循环利用。

       未来,随着CMAS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其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无论是水产养殖、农田排水,还是城市生态河道水体治理等方面,CMAS都有望发挥积极作用。

 

来源:上海三农    

文:曹佳慧

Copyright 2016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邮编:200240

电话:021-34207060   邮箱:geosjtu@sjtu.edu.cn

技术支持:维程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