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发布《中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报告2021》

发布时间:2023-03-03     阅读次数:2060    

        2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学隆重发布《中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报告2021》,继续对全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开展评价研究。《报告》分析了我国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效与主要做法,归纳出10类典型模式及其特征,测评了36个大中城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开展了城市群都市现代农业区域协同发展专题研究,分析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政策建议。

       据农业农村部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周培介绍,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农业管理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每两年对全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开展指标评价,旨在客观反映我国大中城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中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农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水平、三产融合发展水平、农业先进生产要素聚集水平、现代农业经营水平5项一级指标,共涵盖23项二级指标。

       《报告》指出,我国都市现代农业效益不断提升、业态不断丰富、模式不断创新,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城市农产品的应急保供体系还有待提升和完善;二是都市现代农业要素集聚水平还未充分发挥城市优势;三是农业绿色发展对都市生态空间提升的支撑还不够;四是都市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稳定性还有待提升;五是不断攀升的人力成本降低都市现代农业竞争力;六是都市现代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七是乡村建设与都市现代农业的协同发展水平还不高。

       《报告》显示,我国2020年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指数TOP 10城市依次为上海、北京、天津、成都、南京、青岛、郑州、大连、宁波和武汉。为达到同类城市的可比性,实现更加客观的评价目的,《报告》还将36个大中城市分成资源紧缺型、资源均衡型、地域广袤型、环境约束型四种类别。《报告》筛选的10类模式、61个案例,代表了全国各地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实践中积极探索创造出的宝贵经验。

       《报告》建议,都市现代农业应瞄准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沿阵地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第一方阵的战略目标,深化都市乡村改革,全面激活都市乡村要素;加强流通体系建设,提升经营者保供能力;推进乡村资源共享,助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创新人才导入政策,促进都市乡村人才振兴;改善农业投资环境,提高先进要素聚集水平;强化评价结果应用,推动都市现代农业立法保障。

 

 

供稿:曹雅婷

 

 

Copyright 2016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邮编:200240

电话:021-34207060   邮箱:geosjtu@sjtu.edu.cn

技术支持:维程互联